云开全站app官方入口下载
新闻中心

中国西北土壤荒漠化目前都采用了哪些治理措施?

1 2023-12-31 15:15:21 来源:云开全站app官方入口下载

  欧亚草原是世界上连续分布的面积最大的一块草原。它横贯8000公里,如今它变成了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地之一。然而它的距离,仅仅距离北京只有180公里。

  2002年的时候,我在浑善达克沙地考察就遇到了一次强沙尘天气。测的风速达到了28米/秒,相当于时速100公里。当时把我的口罩给吹掉了,眼睛打得睁不开,整个脸打得生疼,呼吸也很困难。到现在想起来我还心有余悸。

  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后,我就来到了浑善达克沙地开展研究工作。所来到的地方叫巴音胡舒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它有72户,278人。他们当时12万亩的草场基本上全部出现了严重的沙化。牧民生活变得更困难,如果能把这里的硬骨头啃下来,我们就为沙地治理树立了一个样板。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我们就住在了他们的村的书记家。书记叫乌日图,他们家对我们表示了非常大的欢迎,腾出了自己的床铺让我们睡,拿出了他们最新最好的被子让我们盖,而他们一家人却四处去借宿。这样就让我们很感动!

  但是我们得知当地的气温和降雨量,都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无显著的变化。他们的牛羊数量却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建国以来足足有10倍。这样看来超载过牧,可能就是导致了植被的退化,和土壤的沙化。通过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1985年到2002年这18年间,围栏封育对草场植被的影响。结果发现代表植被状况的一些参数均呈现出了一个抛物线型的变化。先是快速地恢复,达到一个高点以后,又慢慢地开始降低。那依据这一些资料,我们就感觉到围栏封育可能就是恢复草地的一种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于是我们就开展了一个实验——就是围封了4万亩的草场。当时这片草场是他们村的集体草场,每到夏天全村的牛羊都被赶到这里来进行啃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的草场变得沙化很严重,基本上随处都是流沙。

  但是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围封两年以后这里的草得到了很好的恢复,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种景观。草的高度达到了1.43米,产量达到了5300斤/亩。这样不毛之地就变成了当地老乡的饲草料基地,解决了当时他们严重缺草的困境。然而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没有超过5年时间,这地方的草又开始退化了。植被变得低矮稀疏,草种也少了。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

  2004年的时候,当地政府给予了我很大支持。我用了大概90天的时间调查了100多个嘎查(村)。这些村子的面积都比较大,(每个都)有100平方公里左右。但是都已然浮现了严重的沙化,一个个牧民他对草原恢复迫切的这种期望,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我们得知,并不是所有的退化草地围起来不让放牧了就能恢复起来。只有那些底子好不缺肥的草场,能够迅速地恢复起来。而那些底子薄,缺肥的草场,它是很难在短期内恢复起来的。

  于是我就说服了当地的草原管理部门,允许当地的牧民在围栏封育的草场上开展冬季放牧,以便让这些牛羊的粪便滋养这片草原。但是,两年过去了这片草原上布满了牛粪,一坨一坨的,很多。然而,草场并没有恢复过来。这张图片就是当时我们放了牛以后,牛粪还是一坨坨的。牛粪它变不成肥料了,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时候就是当地一个牧民老乡,他过来告诉我们,自从草原上出现了彩虹牛,牛粪的分解就变慢了。原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分解的牛粪,现在三年都分解不了。原来当地的老乡为增加养殖的收益,从外地引进了一些品种牛。但是在他们的传统观念当中是不能给公牛做绝育的。于是他们的牛群出现了无序的杂交,形成了黑白红花,红白黑花等五颜六色的后代。由于彩虹牛的出现,它对当地这个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差,牧民不得不给它喂上更多的兽药。这就可能会引起了一些农残,危及了土壤当中的动物和微生物,造成了牛粪的不分解。

  我们不得不感叹自然ECO的精妙!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遵循着特有的规律,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那就造成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既然我们用牛粪没有恢复草地,那我们就想,鸡粪应该是很好的肥料。我们就拿鸡粪试试吧!2007年的时候,我们就帮助牧民老乡养了200只鸡。当年他就实现了一些收入的增长,鸡养得挺好。但是更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养过鸡的地方,草果然就长得很好。我们于是有了一些基本的信心。我们觉得,养鸡既能增加收入也能恢复他的草地,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

  2009年,我们就参照农区散养鸡的模式,在乌日图他们家200亩的退化草地上建起了20个大棚养起了5万只鸡。但是,意外出现了。到了出栏的时候,只有大概不到5000只鸡活了下来。经济损失可以说非常非常惨重,给我们打击非常大。更令我们感到糟心的是,由于鸡在野外不是到处乱溜达,随便跑,只是在30米的范围以内进行活动。这就导致鸡舍周边出现了严重的破坏,草也没了,地上全是沙子也起来了,甚至一股风过来就能把沙刮走形成一个大的风蚀坑。就这样,给咱们提供草场的牧民乌日图,他就坐不住了。跟我们说,“你们赶快想想办法,把这片草场恢复起来。”我的一些同事也给我说,“你本来是植物所的,养鸡不是你的专业,你还是搞点自己专业的事吧。”当时可以说真的,两个方面都感到很无语,很难受。但是我们在梳理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就发现 我们实验平台上的鸡。成活率达到90%,并且草场植被也没有破坏。就像这个图上,一个一小房子我们的实验平台。于是我们分析原因就发现,小群体的散养,就是杜绝了群死群伤。然后它活动都是说有控制的范围内活动,这样的形式应该是可行的。就是我们分析清楚原因,也找到了下一步处理方法之后。乌日图这个蒙古老乡,他又恢复了信心。

  到了2010年,我们就设计制作了100个三角形的小型的一些鸡舍。每个鸡舍可以容纳100~150只鸡。这样就是很均匀地把它布放在草原上。等到鸡出栏的时候,我们就发现 鸡的出栏率达到了80%以上。符合我们的预期,并且鸡舍周边及整个草场都没再次出现明显的破坏。第二年,这个牧民老乡很高兴地过来跟我说:“这种养鸡方法真的很好!”我就问他,“怎么个好法?”他说:“你看,现在我这个草场一年可以打两茬草。”一亩草场比他们邻居家10亩草场打草都要多。

  有两个来自德国的同行参观我们的养殖现场,发现我们的鸡很健康,草也非常好,并且没用一些兽药、激素、抗生素之类的东西。于是他特别高兴地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说:“Organic chicken!”意思是说我们的这些鸡符合有机产品的标准。这样有了牧民的认可,有了国际同行的赞同,我开心极了。以后不管遇到了任何困难,我们都想着把这件事情坚持做下来。

  我们就是将牧鸡作为传统草地畜牧业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而不是用家禽来代替这地方的家畜。仅仅是在退化的草地上开展示范应用。就形成了鸡产鸡粪,鸡粪养草,草养牲畜的良性互动。用鸡解除了退化草地上养分限制的瓶颈,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牧民也从原来的内心抗拒,变成了积极参与。

  2016年,当地受益的一些老乡从200公里外的山上给我找来了一块接近30吨的花岗岩原石,希望用它来作为我们生态站的门牌石,也希望我们也可以留下来。这块石头上它长着很多地衣,一到阴雨天气的时候它就变绿。老乡就认为这是块活石头,它是保吉祥,保平安的。我们的乌日图书记,还时不时地过来往这石头上洒些水。还给我开玩笑说:“哎呀!只要这块石头活着,我们这地方的沙它就起不来,它就能把这沙给镇住!”

  为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我们利用3D设计技术制作了专用的鸡舍。这种鸡舍,它的尺寸较为贴切,可以容纳25~30只鸡栖息,装满鸡的时候也就不到50公斤重,十分便捷运输和移动。另外我们在鸡舍上配置了,一个料仓和自动下料系统,一次放料可以用七八天的时间。安装了自动化的饮水系统,可以方便鸡随时随地地喝到干净的饮用水。这样在野外放养就大大地减轻了牧民的劳动强度和管理的繁琐程度,便于老乡一看都懂,一学就会。这也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咱们常见的电视上常常看到的,或者自己看到的一个走地鸡的一种散养模式。这样慢慢的变多的牧民采取我们这种技术和装备来开展林下、果园、庭院、农田甚至是光伏板下来开展养鸡。通过这种技术推广,大多数牧民老乡,他们家里的草场上的沙子少了,草多了。他们收入也提高了。

  就这样,我们这一个“畜禽草耦合”的生态经济技术就这么诞生了。别看在这个系统当中只是加了一个禽,但是它彻底改变了当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模式。实现了牧鸡肥草,治沙化!鸡在这片草地上发挥了它施肥,松土,治蝗,播种的生态功能。它变成了牧民老乡的小型提款机。我们这项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政府间ECO服务决策平台”把它作为了典型案例。也就这样,我们为国际荒漠化的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潜移默化当中,当地的流动沙丘不见了,原来消失的物种又回来了。比如说像原来一些沙芥,狍子等等。他们牛羊数量减少了,但是他们的收入却增加了。当地的大学生多了,光棍汉少了。就这样,我们和牧民变成了一家人,在那地方越来越受欢迎。

  想想以前所做的工作,我们有很多教训。比如说我们迷信过一些高深的理论,崇拜过一些所谓的学术权威,追求过一些短期的经济效益。解决自然ECO的问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要统筹考虑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我们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模式具有很好的可复制性。假如我们的蒙古高原,欧亚草原乃至全世界的草原上都能用上这种技术,那么将有数以千万计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也将有数千万的人民,他们的生活和生计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二十年,可以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畜禽草耦合”模式基本上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在这期间,我所在的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团队的许宏博士和苏华博士曾多次把自己的工资垫付出来,来维持这个实验的开展。牧民老乡二十年来如一日这么支持我,信任我。我就感觉到很感动,我们实现宏伟蓝图的信心更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追随着生态鸡的足迹解决全球的荒漠化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郑重声明】本文主要数据资料和图片等均来自公开出版/发表的专著、论文、公报、官方新闻等,且已标注明确出处;其他图片原创。请勿转载!

  (温馨提醒:正文5.3 K字,配图22张/组;文末彩蛋——花絮400字,美图23张。全文信息量较大,建议在WiFi网络下阅读。)

  提起荒漠化与沙化,大多数人可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毕竟中国地大物博,毕竟西北地广人稀。严格来说,荒漠化和沙化是两个相对独立却密不可分的概念。广义的荒漠化,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亚湿润地区的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上的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外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狭义的荒漠化则可单指沙漠化。以下沿袭国家林业局的说法,即荒漠化和沙化。

  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与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仍占国土面积的1/4以上和1/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仍然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

  荒漠化分布在18个省(区、市)的528个县(旗、市、区)。其中轻度荒漠化比例仅占28.69%,其余均为中度、中度和极重度荒漠化,极重度荒漠化更是占到逾1/5。还有下面更直观的卫星图。

  广义的荒漠化实际上包括风蚀荒漠化(我国约70%荒漠化都属此类型)、水蚀荒漠化(如水蚀严重的黄土高原)、盐渍化(在近20个省份均有分布)、冻融荒漠化(常见于高海拔地区)等不一样;其他的还有石漠化,主要存在于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天气特征情况和岩溶极其发育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省份。

  至于我国荒漠化的分布,荒漠化面积最大的五个省份分别是新、蒙、藏、甘、青。从卫星图还可看到黄土高原那块巨大的疤痕。

  然后谈一谈沙化,沙化土地分布在全国30个省(区、市)的920个县(旗、市、区),且超过50%属于极重度沙化。地图中,中国八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和四大沙地(均在内蒙):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与呼伦贝尔沙地也清晰可辨。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和北方,也使得新、蒙、藏、甘、青五省的沙化土地面积继续“领跑”全国。读博期间,足迹先后踏入六大沙漠,对荒漠化和沙化的直观感受也让我备受冲击。

  营养贫瘠的沙化土地同样分为多种类型,如流动沙地/丘(最易随风力移动,“最会跑”)、固定沙地/丘(基本被植被覆盖,很难移动)、半固定沙地/丘(部分被植被覆盖,但植被间空隙的流沙依然会随风而动)、戈壁滩(地表以坚硬的大小砾石为主)、风蚀劣地(新疆三个魔鬼城:克拉玛依乌尔禾魔鬼城、奇台将军戈壁魔鬼城、吉木萨尔五彩城,均属此种风蚀地貌)、沙化耕地(除西北,在北方和中原的一些河滩也时常能见到)和物理治沙工程地等。

  荒漠化与沙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全球变暖、降雨格局改变、水资源短缺加剧、洋流与大气圈层运动变化、极端天气更加频繁)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而人为不合理活动(如过度垦荒、超载放牧、太阳能和风能开发建设活动、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矛盾等)的加剧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几年大概由于雾霾肆虐加剧,人们眼中满满都是PM2.5。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似乎越去越远,仿佛只存在于过去的新闻里。而实际上,国家和各级政府在荒漠化与沙化防治上,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多种措施并举。这些措施包括了自然修复措施,如封沙育林育草、草原围栏封育、封山育林育草、沙地封禁保护等,力图最大程度排除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中土地和植被的干扰,促使其借助自身的演替作用与自我修复功能进行恢复。

  同时更包括多种人工促进措施,如固沙沙障(下图1-3),即草方格、石方格、塑料方格等。顾名思义,用多种不同的材料如稻草、麦秆、石头、塑料条、编织袋等,人为设置边长1m到3m不等的方格作为沙障,靠机械作用阻止流沙随风迁移。除所需大量原材料外,还需大量人力。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朋友对沙障应该很熟悉,沙障在西北的铁路和公路两侧也很常见——塔克拉玛干数百公里长的穿沙公路两侧,全部都是草方格和苇方格。宁夏沙坡头作为我国第一个沙漠自然生态保护区,取得的治沙成就举世闻名。在19世纪50年代初,为保护穿沙而过的包兰铁路,最早采用的就是以麦草方格为主、配合草木再植的综合治沙工程体系。

  再如人工造林种草或飞播造林种草(图4和5),这种举措在亚湿润干旱区成功率相对更高,毕竟对水分需求较大。在干旱干旱区开展植树造林,成效常受限于水分条件。一方面因强烈的蒸发和下渗需补充浇灌大量水分,另一方面灌木和乔木强烈的蒸腾作用使得地下水分损失严重,林木的后期维护十分艰难。那几位在内蒙古靠人力倾力植树的日本友人远山正瑛、增田达志、大龙隆司、羽场刚,无私的国际行为值得称道!

  还会通过减轻减缓人类活动的不利干扰,以加速荒漠化土地的恢复,具体如退耕还林还草(长远为子孙计)、小流域水文治理(人为干预局域内水分再分配和水文状况)、生态移民(撤出生态受损严重的地区)、舍饲圈养(山羊对植被破坏尤其严重,蹄子踩踏、啃食,更重要是它吃草连根拔!)、推广多种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和完善灌溉管理制度)等(图6-10)。

  同时,构建生态防护林也是防风固沙、防止荒漠化与沙化迁移扩大的一个重要举措,如始于上世纪70年代,计划分八期工程到2050年完成的三北防护林,在治理沙化、控制水土流失、恢复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取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多重效益。

  此外,在荒漠化与沙化地区大力推广林沙产业,如红枣和葡萄林果经济林、灌木经济林、饲料经济林、肉苁蓉等新兴经济林等,从而将沙漠化防治与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机结合。

  上面讲了这么多,不管是传统的治沙手段,还是新兴的治沙措施,都是其他同行的工作。一方面各种举措自有其无法替代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人力、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后期维护艰难的现实问题。

  俗话说得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读博时所在团队,探索的则是另外一条生态可持续之路,即利用生物土壤结皮(人工藻结皮)固沙,并利用藻-草-灌技术综合治理荒漠化。研究团队由先驱者、师公刘永定研究员和我导师胡春香研究员的带领,从1996年开始探索此技术,在武汉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支持下,至今已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科尔沁沙地等推广示范荒漠藻人工结皮综合治沙技术共计5万余亩。其中,达拉特旗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项目实施前的不足15%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有效控制了风沙的危害,成功实现了从“沙赶人”到“人赶沙”的蜕变。并已开始在青海进行推广;也进行了一些国外合作的尝试,如在法国某机场跑道两侧沙地进行治理维护。

  在生物结皮治沙技术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得到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道基,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总工程师杨维西等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的一致认可,认为此项工作在国际上亦处于领头羊,并得到国外同行认可,在治沙领域同样有诸多研究的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的科学家曾多次到腾格里沙漠实验站和库布齐沙漠实验站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也曾被国内主流媒体头版报道相关研究。

  在科技某一领域取得国际领头羊实在不易,这对于提升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2017年9月11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在鄂尔多斯召开,正是因为距离此地不足百公里的库布齐沙漠中卓越的治沙成绩,被认为是创造了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模式。习主席致信祝贺,并指出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

  (插播一段人物背景:刘老师因在水华蓝藻、荒漠藻、航天生命保障系统方面的贡献,和对国际学术研究与合作交流的推动,分别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金棕榈统帅勋章和设在瑞典的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称号。

  刘老师在藻类研究方面的贡献和国际级别的大师地位不用多提,此外他从1987年开始从事空间环境生物学与载人航天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研究,先后参与过6次返地卫星实验和2次飞船实验,是神舟2号飞船生命科学系统的技术总师,领导研制出中国第一个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实验模型载体“通用生物培养箱”,为我国载人航天和TG计划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持。 在理论研究领域,他根据ECO原理构建水生封闭生保系统,并在神舟2号自主项目、神舟8号中德合作项目上进行了验证和拓展、完善。他还根据多年治理荒漠的经验,提出运用生物土壤结皮模拟地球早期有氧大气形成的过程拓殖外星、构建陆地生态生保系统的构想,并系统推演了该构想的可行性,为外太空移民面临的长期生保难题提出了一个可选择的方案(Astrobiology,2008,8:75-86)。该构想得到多个国家同行科学家的关注和赞同,被Nature Review in Microbiology(Vol.10: 551-562, 2012), the ISME Journal(Vol.5: 1671-1682, 2011),Trends in Microbiology(Vol. 18(7): 308-314, 2010)等国际权威刊物引用。)

  作为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和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早期先锋拓殖植物,蓝藻不只存在于海洋和淡水体系中,也存在于各种土壤甚至荒漠中。荒漠蓝藻以丝状类型为主,在自然条件下即可在荒漠地表形成生物土壤结皮——一种生物与土壤复合组成的壳状结构。一方面丝状结构能够捆绑固定沙土颗粒,另一方面藻细胞分泌的大量胞外多糖也有着非常强的粘结吸附作用,进一步胶结土壤颗粒和沙粒。藻结皮形成后,不仅沙土表面的防风防水蚀能力大幅度的提高,水文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生物群落多样性得以提高,土壤厚度和结构质地、营养状况也逐渐改良。为向更高级的地衣、苔藓进行发育演替,以及之后草本植物、灌木的生长创造了最初的条件。

  库布齐沙漠的藻结皮和苔藓结皮(A,B),腾格里沙漠的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C,D,E)(来源:资料15,Lan et al., 2015)

  裸沙上形成藻结皮后到地衣结皮和藓结皮的演替路线,及藻-藓结皮、藻-地衣结皮、地衣-藓结皮等不同过渡类型(来源:资料20,Rossi et al., 2017)

  而团队的工作,简言之就是,从自然的生物结皮中分离筛选出优良的藻种,逐级扩大培养到工程化培养,然后以人力和机械化方式(如车载高射程风送式喷雾机、多功能洒水车、喷雾/粉机和飞机播种等)向荒漠地表接种藻液,通过人为干预,强化藻类在荒漠拓殖过程中的作用,并大幅度缩短结皮的形成时间。

  人工接种后,一旦藻结皮形成,就可以自我维持和发展,并进入前面所述的自然演替阶段。再无需人为干预,后期维护简易,是真正的生态可持续性治沙技术手段。

  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藻类接种在草本植物和灌木之间的空地上之后,结皮形成和发育效果要好于直接接种在裸沙表面。因为高等植物为藻结皮最初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荫蔽和抵挡风蚀的作用。因此人工藻结皮固沙技术,结合草本植物和灌木再植,更有效。也是藻-草-灌综合治沙技术体系的形成基础。

  人工接种蓝藻后1年内,流沙表面逐渐固定。无需灌溉,结皮自然生长,颜色由浅到深,表层土壤逐渐加厚。苔藓和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也逐渐在土表拓殖。有了逐渐加厚的结皮层,植物的根部穿过结皮才能扎根更稳,被改善过的土壤养分和水文状况,也为高等植物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基石。

  作为一项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生态可持续的工程技术体系,荒漠藻人工结皮综治固沙技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科学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知识。当地在应用这项技术后,取得的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效益是是显著而巨大的。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涉及很多非科学技术的问题,如当地的降水量、植被类型等。这项技术是全世界内的第一个尝试,还需对技术进行逐步优化,以减少相关成本,扩大应用范围。

  团队的工作,对于国人,尤其是广袤的西北和北方地区,有着深刻的意义。但荒漠化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作为团队中普通的一员,我为曾去参加了贡献一份微薄力量而自豪。如今虽已不再从事相关工作,但会时刻关注相关的最新动态。

  2. 国家林业局.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简况——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 2015/12/29.

  3. 刘永定,胡春香,张文军等. 荒漠蓝藻环境生物学与生物土壤结皮固沙. 科学出版社. 2013.

  4. 刘永定主编. 藻-草-灌(-乔)综合治理荒漠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科学出版社. 2013.

  5. 李佳. 三代科研人20年接力赴内蒙古治沙,武汉“荒漠藻”扎根库布齐沙漠. 长江日报. 2017/9/12头版, 第4版.

  6. 李华.利用蓝藻治理荒漠又获理论新突破. 中科院水生所官方网站. 2017/6/9.

  库布齐沙漠实验站的美景,当然是治理后的,曾经铺天盖地的黄沙就不给你们看了。风雨欲来,层层厚重卷云下我们的试验基地,就问你像不像童话!像不像漫画!

  当然啦,也有偷懒的时候。两张,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也就是沙坡头的黄河边。

  事实上,在中国北方漫长的沙漠带上,一直有一群人在最艰苦的荒漠中植树。通过种活一棵棵树木,中国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慢慢的变多的绿色开始出现。

  快手用户“沙漠之恋”(快手ID:dfp39624088)治沙的地点是在甘肃武威市民勤县。民勤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交界处,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90.34%,也是中国沙尘暴的四大策源地之一。

  如果民勤治理不好,中国的第三大沙漠和第四大沙漠就要握手。且沙漠南移,甘肃甚至其他省市更大的地方会受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民勤是固守河西走廊的重要屏障。

  “沙漠之恋”本名丁丰鹏。他说,自己从2004年开始参与治沙的工作,到现在已经15年之久。丁丰鹏的本职工作是一名醋厂的老板,他同时也是民间公益组织“拯救民勤”的一员。

  在丁丰鹏分享的一条快手视频中,沙尘暴铺天盖地而来。大风卷着黄沙如同移动的沙墙,一点一点像是要将城市“吞噬”,场景正如末日来临,非常可怕。

  丁丰鹏说,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只能呆在室内。在当地,因为沙漠化严重,一度很多村庄消失,很多人被迫走。

  “再不治理沙漠,民勤就会消失了,我们也很快会变成无家可归的人。”因为切身的体会,让丁丰鹏开始无偿参与治理沙漠,并从始至终坚持了15年之久。

  在民勤,沙漠地区能种的树主要是梭梭树、红柳、花棒和柠条。一般,他们会先运麦草到沙漠中,再人工将麦草一束束呈格子状使坚立在沙地上,用铁锹轧进沙中,留麦草的1/3或一半自然坚立在四边,形成草沙障。这样一来,可以增大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减风力,阻止流沙移动,截流雨水。

  经过草方格固沙后,种下植物才更有可能成活。否则,随着风沙流动,种下的植物很难成活,治沙效果也难以保留。丁丰鹏喜欢把这项工序称作“压沙”。在沙漠治理中,压沙是最重要也是最耗时的一件事。丁丰鹏的快手号“沙漠之恋”中,分享最多的便是戴着红色、粉色、蓝色头巾压沙的人们。

  丁丰鹏说,一般而言,埋在沙子中的麦草两年会腐烂。而固沙工作人员种下的树木第一年生根,第二年长出枝叶,这两者刚好匹配。

  压沙过后是挖坑、种树、浇水,所有的工序都是人工完成。在沙漠种树,浇水是一件异常费力的事情。民勤年均降雨量只有11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44毫米。能不能跟上水分是一个关键。他们要在几公里外地下取水,然后用水车运水过来。一般而言,根据当年的干旱情况,种下的树一年需要浇水两到三次。

  在包括丁丰鹏在内的快手用户拍摄的视频中,很多人会冒着雨雪压草方格、种树。原来,对有经验的治沙者来说,如果秋天植树,有雨雪进入,树坑里的水分会被冻住,等到来年开春时刚好可以随升温而及时融化,助力树苗以最快的速度发芽生长。

  丁丰鹏所在的“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招募企业和组织志愿者来民勤参与压沙造林。“拯救民勤”治沙的资金多数来自企业捐助,而具体的执行是以当地的民众为主,也会有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参与治沙。

  前12年,“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埋压草方格12000多亩,栽植梭梭1400万株,成林28000多亩。

  据民勤县林业局统计,“十二五”以来,民勤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5.66万亩,实施封沙育林草75.8万亩,工程压沙34.2万亩。2010年,干涸51年之久的民勤县青土湖重现碧波,目前水面达25.16平方公里,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有效阻隔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拢。

  丁丰鹏用自己的快手号记录下自己在现场治沙的视频,有时候,还会直播大家治沙的经过。他说,希望更多人注意到沙漠的现状。像丁丰鹏一样, “线)同在腾格里沙漠治沙,不过他在宁夏中卫市。从他分享的视频能够准确的看出,当地的治沙方式与丁丰鹏所在的地方非常相似。

  而同在甘肃武威,“大漠强哥”(快手ID:135712729)却分享了另一种用钻机挖坑种树的方式。原来,在当地,这种方式大多数都用在坚硬的盐碱地。而远在库布其沙漠,治沙者“江南(沙漠守望者)”(快手ID:104457856)分享的视频中显示, 钻机种树同样被用在当地。

  其实,同样在沙漠,不同的地质差异仍然会导致治沙方式的一些不同。只有经验比较丰富的当地人,在治沙实践过程中,才能总结出一套最适合当地的治沙方法。

  可喜的是,据国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截止2014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15.93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为17211.75万公顷。与2009年相比,5年时间荒漠化土地年均净减少24.24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9.80公顷。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们正在从“沙进人退”转变到“人进沙退”。而这背后,正是数年来无数个像丁丰鹏这样普普通通治沙人的努力。

  格子材料可以是草,我觉得也可以是工业纤维(现在已经有纤维草格了),当然草最好了,经济环保,纤维的话还得考虑降解问题,草的问题是批量制作草帘的工艺和材料供应链要稳定,也许将来可以规划化到以战养战,就是沙漠种草,制造草帘,再改造沙漠,良性循环;

  正好昨晚看新闻联播,里面提到,生态环境我们欠帐太多,说得很对。老家甘肃,大西北黄土高原,陇东地区,退耕还林,南水北调什么的,效果甚微。就拿我们县城西边的山来说,从我上小学开始每年植树节都是全校上千人浩浩荡荡去种树,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然并没什么用,直到近几年搞建设,县里把山全部推成梯台,移来成年松柏,几百人不停挑水灌溉,一个开车10分钟就能登顶的小山包,历时三年,终于有点样子了。用百姓的话说:那是一座用百元钞票包起来的金山!

  照片是东山,并不是上面提到的西山,但是情况是一样的,只是这里才开始,规模大了很多

  除了山下县城这面,其余三面目力所及的地方都是整齐的松柏树。财力人力花费无法估算

  灌溉用水的水窖,里面的水应该是从山下用车运上来的,因为没看到管道。gu ch

  我想这张宣传图是可以解释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拖发展的后腿,想象一下,不下雨黄土漫天,下雨泥浆满街,城市盖的再好也是枉然。

立即联系云开全站app官方入口下载为您定制光伏水利方案
返回顶部